图片
史学家黄宗羲的话说:“王阳明给后来人开了一条“作圣之路”。
这条路,就是阳明心学。
心即理也、知行合一……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'良知’。
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《传习录》。
读懂《传习录》,人生必然能获益匪浅,少走很多弯路!
#01
人需在事上磨,方可立得住,
方能静亦定,动亦定
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,才能真正地立足于不败之地。
生活不是一条平直的线,它充满了起伏和曲折。
有工作上的压力,有人际关系的问题,还有自我成长的困惑。
要把事情做好,就势必要耐住自己的心。
这正是在心性上的最好磨练。
不经风雨、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。
#02
未有知而不行者。
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
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,缺一不可。
理解事物的过程中,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,更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。
知道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去实行,这并不是真正的知道。
就像人走路,两只脚交替前进,才能走得更远。
而心若是被私欲所蒙蔽,就看不清知与行本来的面貌。
所以,我们需要不断反省,去除心中的私欲。
真正达到“知行合一”的境界。
#03
谦虚其心,宏大其量
谦逊是最高的克己功夫。
做人,得先把自己的心放低,这样才能不断学习,不断进步。
“宏大其量”指的是一个人的心胸,气量。
心胸宽广,能容人容事,那他的世界就会宽广起来。
你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,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一点错误就记恨。
这样的人,走到哪里都受欢迎,因为和他在一起,舒服,自在。
图片
#04
贵于无过,而贵于能改过
人非圣贤,谁不是一边犯错,一边成长。
没人能一开始就做得完美,就像刚学走路的婴儿,哪有不摔跤的?
可关键在于,摔了之后得爬起来,拍拍土,继续往前走。
犯错不可怕,可怕的是犯了错还不认账,死不悔改。
而那些能够正视错误的人,才是真正的强者。
就像石头,每一次打磨都能变得更加光滑、更加坚韧。
#05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
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这是阳明心学中重要的“四句教”,也是关于阳明心学的精炼总结。
无善无恶心之体
人心本无善恶之分,这是一种本真的状态。
但现实社会中,人们往往被私心物欲所蒙蔽,失去了本真。
所以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净,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。
有善有恶意之动
人们内心的善恶是在意念活动时产生的。
意念一动,善恶随之而来。
所以要时刻警惕自己的意念,防止恶念滋生。
知善知恶是良知
强调了分辨善恶的重要性。
良知是人心中的道德判断力,它能帮助我们分清是非,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只有具备良知,才能做到真正的善恶分明。
为善去恶是格物
人生的实践目的就是改造客观世界,使之更美好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要时刻以善念行事,摒弃恶行,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。
#06
人生大病,只是一傲字
人生中的很多挫折和困难,追根溯源,都是因为骄傲自大。
他会觉得别人都不如他,不屑于与人合作,甚至还会看不起别人。
谦逊的人则不同。
他们能看到自己的不足,能虚心向别人学习,能与人合作,能尊重别人。
这样的人,不仅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,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,更稳。
#07
虚灵不昧,众理具而万事出,
心外无理,心外无事
我们总是习惯于向外寻求答案,希望别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。
其实并不需要。
心,就是一切的源头。
理,不在外面,就在我们的心里。
事,也不是发生在别的地方,就是我们心中的映象。
当我们内心足够清明时,面对万事万物,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中的道理,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。
图片
#08
种树者必培其根
种德者必养其心
不管做什么事情,都要从基础做起,从内心出发。
种树的时候,如果你不把根培育好,树怎么能长得高大、茂盛呢?
品德修养也是一样,要从心开始培养。
不是表面功夫,不是做给别人看的,而是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去修炼,去提升自己。
#09
省察是有事时存养
存养是无事时省察
无论何时何地,都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,保持一颗平和的心。
遇到问题时,不要慌张,不要逃避,而是要冷静下来,找出问题的根源,然后去解决它。
这样的过程,其实就是在锻炼我们的心智,提升我们的能力。
平静时,要懂得修身养性,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,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,我们才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。
#10
常快活,便是功夫
陈九川卧病在床。
王阳明问他:“生病这件事,正确面对它很难,你感觉怎么样?”
陈九川回答:“这个功夫确实很难。”
王阳明说: “常快活,便是功夫。”
这不是对病痛视而不见,而是在病痛中找到找到内心的宁静。
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悟道龙场,其实环境十分恶劣。
很多跟随他一起的人大都病倒,只有他安然无恙。
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。
所以说,心态好,才是最好的养生。
-完-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